国恩读书汇 : 《李光耀观天下》

发布时间:来源:

历史是未来的镜鉴,书籍是进步的阶梯,阅读是智慧的传递。国恩资本重视推动全员持续学习,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是持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本公众号推出“国恩读书汇”系列文章,将陆续刊登国恩投研团队撰写的读书笔记和思考,分享给读者。

本期书籍:李光耀《李光耀观天下》

微信图片_2025-07-15_150148_766.png

好的政治思考和投资思考、政治决策和投资决策,都有相似之处。

李光耀的政治思考,强调务实理性、多元包容,而其执政新加坡期间的举措,也反映出其远见、果断和毅力。他的思考和决策,从来都是基于对世界潮流的认知。在此基础上,他和团队塑造、进而充分发挥新加坡的优势,从而找到发展机会。当潮流变化时,他也能及时切换观点和政策。

而我们要做好投资和资产管理,也需要秉持理性、开放,关注多个市场、多种资产的机会,研究其历史脉络,在经过比较确定方向后,采取果断地行动。而当市场变化时,也要顺时势而变。这一切都依赖对自身能力圈及优势的务实认知和持续精进。

1、《李光耀观天下》

出生于1923年的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,一生密切地参与国际事务。从毛泽东到习近平,他见过中国每一位主要领导人,从林登·约翰逊到奥巴马等美国总统也与他有密切交往。

2013年,《李光耀观天下》One Man's View of the World面世。2015年3月23日李光耀与世长辞,使得本书成为这位世界著名政治家的绝笔书。在这本书中,李光耀凭借其丰富经验和深刻洞察力,对今天世界的形势和20年后世界可能展现的面貌提出看法。

作为新加坡的“国父”,李光耀不仅塑造了新加坡的崛起,更以全球视野审视世界格局。本书不仅分析了国际政治经济的演变,更体现了他务实、理性、开放的战略思维。在横跨美国、中国、亚洲和欧洲的广博叙述中,他剖析了它们的社会、探究其人民的心理,并提出了有关这些国家未来的结论。李光耀在书中表达的坦率且往往令人惊讶的观点,使本书成为一本新鲜生动又引人入胜的读物。

微信图片_2025-07-15_150142_813.jpg习近平会见李光耀,2011,来自网络

2、观中国:走自己的道路

由于与中国的独特渊源,李光耀1990年末卸任总理后,成为国际媒体和论坛讲座中向国际世界解析中国的专家。美国前副总统戈尔就认为要听有关中国的看法,必须要问李光耀。他说,李光耀认识北京领导人,是一位“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人物。”

那李光耀看中国,有什么独到之处呢?他了解到中国的不同。

在书中,他写道:“5000年来,中国人一直认为,只有中央强大,国家才能安全;中央软弱则意味着混乱和动荡。每个中国人都理解这一点,这也是中国人的根本原则。西方一些人希望中国变成西方传统意义上的民主国家,但这不会发生。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巨大国家,文化和历史都与西方不同,中国有自己的方式。”

他对中国的分析尤为深刻,认为中国具备成为世界强国的潜力,但也面临结构性挑战。他高度肯定中国强大的中央集权、高效的治理体系以及经济崛起的势头,同时也指出人口老龄化、创新能力、需要更开放的社会环境等问题。

他特别强调,中国不会成为西方式民主国家,而是会走自己的道路,逐步增强国际影响力。他主张中国应更开放,学习西方的创新文化,同时保持自身特色,并预言:“中国希望和美国平等共享这个世纪。”

微信图片_2025-07-15_150137_478.png1978年11月,邓小平访问新加坡,与李光耀亲切握手,来自网络

3、观印度:受层层束缚

对印度的分析是书中极具争议的部分。李光耀对印度的观点,通过几十年的观察,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。书中,李光耀表示,“印度的伟大尚未实现,其潜力仍被层层枷锁束缚”。这一评价既尖锐又深刻,至今仍引发对印度发展路径的思考。

20 世纪 70 年代前,李光耀对印度的民主制度持有积极评价。他认为印度的民主与法治体制在长期可能成为其优势,甚至在 1994 年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虽然早期中国改革更快,但长远来看印度可能凭借民主与法治占有优势”。

但在本书中,他的观点发生根本性转变,直言“收回之前对印度的所有乐观判断,没人能治理好印度”。这一结论源于对印度三大结构性问题的深度剖析:

  • 民族与语言碎片化:印度斯坦族仅占 46%,缺乏主体民族凝聚力;语言多样性导致政策传达与执行效率低下,“德里的领导人无法令各邦首席部长按中央意思办事”。这种碎片化使得印度难以形成统一的决策机制,成为发展的重大障碍。

  • 种姓制度的桎梏:尽管法律废除了种姓制度,但其影响渗透社会各层面。低种姓人群难以获得教育与职业机会,精英人才大量外流。

  • 人口红利的陷阱:印度年轻人口众多,但教育资源匮乏,若无法提升教育质量,人口优势将转化为 “更多文盲”。

微信图片_2025-07-15_150132_469.jpg李光耀和时任印度总理尼赫鲁,1964,来自网络

在另外一本书中,李光耀指出印度经济发展史的两个不利遗产。

其一,其对外国投资持怀疑态度,在发展经济的问题上偏向采取内向型政策,注重依赖国内要素。但在一个各国相互依存、技术发展迅猛的世界上,一味依靠自身力量是行不通的。

其二,过于注重公平分配。财富来自企业家精神,而企业家精神就意味着敢于冒险。要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环境,唯一的方法就是先把蛋糕做大。过于注重收入均等化不利于激励那些有才华的、勤勉的人力争上游,不利于激励他们努力提升竞争力。

表面上看,李光耀从“支持印度”到 “彻底失望”的转变似乎矛盾,但这恰恰体现了他作为现实主义者的特点,体现了他的战略清醒。前外交官、新加坡国立大学学者马凯硕(Kishore Mahbubani)认为,李光耀的观点反映了印度发展的真实困境——“民主制度需要与有效治理结合,否则将沦为空谈”。

4、观西方:须自我更新

对于美国,李光耀认为其虽面临债务、社会分裂等问题,但仍具备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。

他分析了美国的三大优势:创新文化(硅谷的开放环境、学术自由、风险投资体系)、人才吸引力(全球顶尖人才汇聚美国)以及多元社会(东西海岸的多元发展保持活力)。但他也警告,如果美国过于强调个人主义和社会福利,可能会削弱社会凝聚力。

在文化层面,李光耀将美国的 "入侵式自由民主" 视为软实力核心:好莱坞电影全球市场份额长期超 70%,英语作为科技通用语的地位巩固了其知识霸权。他甚至预言,即便中国 GDP 总量超越美国,美国仍将通过文化输出维持 "隐性领导权"。

然而,李光耀对美国的批评同样尖锐。他认为,选举周期的短视性正在腐蚀国家战略能力。更严重的是,多元文化主义的失控可能撕裂国家认同 —— 拉丁裔人口占比从 1980 年的 6.5% 升至 2020 年的 18.7%,但同化速度滞后于人口结构变化,导致 西班牙语社区与英语主流社会的文化断层。

科技革命可能加剧社会分化,缺乏技能的底层群体将沦为 "无用阶级",而硅谷精英通过掌握技术垄断财富,形成 "数字婆罗门" 阶层。他警示,如果美国不能解决 1% 与 99% 的财富鸿沟,民主制度将沦为利益集团博弈的角斗场。

微信图片_2025-07-15_150126_469.jpg李光耀和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,1973,来自网络

对欧洲的未来,李光耀持悲观态度,认为欧盟的结构性问题(如高福利、移民融合难题)将导致长期衰退。他特别指出欧元区危机(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不协调)、移民问题(文化融合困难,社会分裂加剧)等核心矛盾。

李光耀对欧洲的批判集中于福利制度的自我毁灭逻辑他指出,德国的 "社会市场经济" 模式虽创造战后奇迹,但过度保护劳工权益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—— 大众汽车每小时人工成本达 67 美元,是墨西哥工厂的 7 倍。更致命的是,福利依赖削弱了创新动力:欧盟研发投入占 GDP 比重长期低于美国 1 个百分点,数字经济规模仅为美国的 1/3。

对于欧盟和欧元区,李光耀指出 "德国的节俭基因与希腊的消费文化无法在单一货币框架下共存"。这种制度设计的失败,导致欧债危机期间出现荒诞场景 —— 欧盟委员会要求希腊削减养老金,却无权干预德国的财政扩张政策。

在文化层面,李光耀敏锐捕捉到欧洲的身份认同危机:土耳其裔移民在德国形成 "平行社会",法国郊区的伊斯兰社群与主流社会的割裂,暴露出多元文化主义的实践困境。

文明的伟大不在于当下的辉煌,而在于危机时刻的自我更新能力。西方世界面临自我更新的挑战。

5、观东南亚:务实与平衡

李光耀对东南亚和东盟的战略思考,始终围绕新加坡作为 “马来海洋中的华人岛屿” 的生存逻辑展开,形成以地缘现实主义为根基、以东盟为支点、以大国平衡为手段的独特思想体系。他的观点既包含对区域多样性的深刻洞察,也充满对制度效能的冷峻剖析,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东南亚的政治经济格局。

李光耀对马来西亚的批评集中于马来人特权政策。他在《论中国与世界》中指出,新经济政策(NEP)导致 “人才逆向流动”——1970-1990 年间,超过 50 万华人专业人士移民新加坡,削弱了马来西亚的技术竞争力。

李光耀对印尼的看法复杂而务实,复杂态度体现在资源诅咒与制度缺陷的双重判断。在经济方面,李光耀认为印尼拥有巨大的潜力,但也面临腐败、基础设施不足、中央集权与地方自治的矛盾等挑战。他强调,印尼的稳定与繁荣对新加坡至关重要。印尼若能有效治理,必将成为强大的经济体。并且,印尼作为地区大国,其内部动荡可能对周边国家产生深远影响。

对越南,李光耀肯定“革新开放”政策的经济成效,但在书中,李光耀尖锐指出:“越南的改革是穿着军装的市场经济—— 军队控制着 40% 的国有企业,官僚体系的裙带关系阻碍创新。”他特别提醒,越南若不能像新加坡那样建立专业文官制度,其 “世界工厂” 地位将难以持久。

李光耀将东盟定位为中美竞争的减震器他特别强调:“东盟的价值在于成为大国博弈的谈判桌,而非战场。”李光耀认为,东南亚的多元性既是优势也是负担。他以新加坡的 “共同价值观”(国家至上、社会为先)为例,主张东盟应构建超越种族宗教的共享认同。但他同时承认:“印尼的穆斯林社群、泰国的佛教传统、菲律宾的天主教文化,难以形成类似欧盟的‘欧洲认同’。”

微信图片_2025-07-15_150120_453.png李光耀与泰国、印尼、菲律宾、马来西亚领导人,1976,来自网络

6、对资产管理和投资的启示

如今,全球视野已经成为中国资产管理机构的必备。作为资产管理机构和投资者,我们从《李光耀观天下》这本书和他的其他著作中,可以获得用于构建全球视野和国别理解的资源和视角。这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、做好投资,是非常有益的。

微信图片_2025-07-15_150114_956.png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,杨先哲摄于2024

好的政治思考和投资思考、政治决策和投资决策,都有相似之处。

李光耀的政治思考,强调务实理性、多元包容,而其执政新加坡期间的举措,也反映出其远见、果断和毅力。他的思考和决策,从来都是基于对世界潮流的认知。在此基础上,他和团队塑造、进而充分发挥新加坡的优势,从而找到发展机会。当潮流变化时,他也能及时切换观点和政策。

而我们要做好投资和资产管理,也需要秉持理性、开放,关注多个市场、多种资产的机会,研究其历史脉络,在经过比较确定方向后,采取果断地行动。而当市场变化时,也要顺时势而变。这一切都依赖对自身能力圈和优势的务实认知和持续精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