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恩观察 · 全国人大开幕,政府工作报告速览

发布时间:来源:

3月5日上午,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,李强总理作《政府工作报告》,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成绩,明确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,部署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

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全面总结2024年工作成绩,并指出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,国内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不稳固,有效需求不足,特别是消费不振,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,账款拖欠问题仍较突出,但同时指出了中国的制度、市场、产业和人才优势等,总体是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。

基于已取得的成绩和所面临的困难挑战,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政策取向,部署了2025年政府工作任务。

微信图片_20250319104641.png

经济目标方面,连续第三年保持“5%左右”的GDP 增速目标;1200万人以上的城镇新增就业目标。同时,CPI 增速目标由“3%左右”调整为“2%左右”,自2015年以来长期保持3%之后首次调降。实际上是将原先的通胀上限改为物价水平目标,加快推动物价合理回升。

微信图片_20250319104724.png

财政政策方面更加积极,赤字率首次达到“4%左右”,发展优先,优化财政支出结构,中央赤字占赤字比重达历史新高。赤字规模增至5.66万 亿元,新增专项债扩至4.4万亿元,超长期特别国债追加至1.3万亿,总体资金相比2024年增加超过2.9万亿元,力度明显提升。

财政方向聚焦三条主线。一是,超长期特别国债加码“两新”、“两重”领域,同时补充银行资本金。二是,部分专项债的使用重回土地储备和房地产相关领域。三是,专项债券投向或向新兴产业基建边际倾斜。此外,财政留足政策空间,如果下半年稳增长仍有压力,不排除进一步提升财政力度的可能。

640.jpg

货币政策方面,更加积极,适度宽松,适时降准降息,推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下降,提升金融服务可获得性和便利度。货币政策延续稳健宽松方向,保持流动性充裕。对于融资成本,直言“下降”而不是“稳中有降”,说明稳定物价、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诉求仍然强烈。考虑到当前物价水平仍然低迷、实际利率仍然较高,居民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意愿有待进一步提振,进一步降准降息仍有必要。

扩大内需方面,“扩内需”在十大任务中排名首位(去年排第三)。报告提出“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促进消费和投资更好结合,加快补上内需特别是消费短板,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。” “推动更多资金资源‘投资于人’。”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的背景下,有必要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,积极扩大内需,对冲外需可能的下滑。

供给侧调整方面,一是综合整治“内卷式”竞争。用好市场化、法治化手段,促进新能源汽车、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“新三样”产业健康发展。二是,作为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节能降碳或继续推进。与以往供给侧改革相比,本轮改革或更多依靠市场化方式主导。

房地产市场方面,报告指出,稳地产是2025年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的重中之重。报告明确提出“稳住楼市股市” “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”“ 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”等目标,突显了稳地产对于稳增长、防风险的重要性。随着房地产政策持续优化调整,当前房地产市场已出现结构性回暖信号。但全国房价“止跌回稳”,房地产企业的信用风险仍在化解之中。

资本市场方面,报告提出“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,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,加强战略性力量储备和稳市机制建设。改革优化股票发行上市和并购重组制度。加快多层次债券市场发展。”

地方债务方面,部分重点省份融资约束有望放松。报告提出“动态调整债务高风险地区名单”“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,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”。2025 年债务重点省份固定资产投资目标出现企稳迹象,可能意味着在经历两年多严格约束之后,部分省份融资约束可能有所放松,这对二季度基建实物工作量都将有积极作用。

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,报告关于科技布局、产业发展规划仍然是重中之重,明确了2025年重点发展的产业并做了工作部署。一是大力发展数字经济,乘势而上开展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。二是推动商业航天、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 康发展。三是培育生物制造、量子科技、具身智能、6G等未来产业。四是兼顾传统产业升级改造,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。

总体而言,政府工作报告针对市场关切问题,以及“更趋复杂严峻”外部环境的新变化,事事有回应。整体思路是兜底下行风险,做好对冲海外扰动的准备,更加积极地稳外贸稳外资,扩大内需做增量,科技政策支持与产业趋势共振。

在政策节奏上,继续强调把经济政策和非经济性政策统一纳入一致性评估,提出“出台实施政策要能早则早、宁早勿晚,与各种不确定性抢时间,看准了就一次性给足。”“ 注重倾听市场声音,协同推进政策实施和预期引导,塑造积极的社会预期。”这都有利于2025年资本市场预期的稳定。